河南科创的“引擎”之一——中原龙子湖智慧岛
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 宋亚猛/摄
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 张恒 实习生 郭淮滨
(相关资料图)
近日,一篇《被低估的河南,正闪耀的科创星火》刷屏网络。文章认为,河南省是远被低估的省份,河南的科技产业像当年的国棉厂和亚细亚一样,产生了“向心力”。
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对话文章作者之一、长期观察中国科技产业的张一甲,探讨她对河南及河南科技产业的思考。
我也是河南人,希望有机会为家乡作贡献
顶端新闻:为什么关注这个话题,尤其是河南的科创发展?
张一甲:作为科技产业智库,我们一直关注中国的科技产业发展,包括各个科技重镇,各区域对科技的需求和产业发展情况。
关注河南我觉得比较自然,我们看到河南在科技领域,无论是在招商引资,各种政策、产业园投资等方面的声音不断。我也是河南人,希望有机会能为家乡作一些贡献。我们最近也在和河南的公司合作,在互相了解的过程中,有了这种双向奔赴。
顶端新闻:在此之前,有没有特意观察河南的科创发展?
张一甲:之前比较碎片化,在网络上看到的体系化内容其实不多。为了做这篇文章,我们做了大量采访,在河南组建了内容团队,陈杨、王博都付出很多。主要是围绕重点产业,进行实地采访,研究和整理历史素材等。
我们看到,这几年越来越多的科技企业来到河南,包括创业、设立分支机构等,这是新的产业动向。
顶端新闻:文章中提到“河南被低估”了,如何得出这个结论?
张一甲:人们谈到河南,第一印象是人口大省、农业大省、老家河南,河南的历史文化传统深厚。提到高精尖、现代化,提到科技,很多时候大家可能想不到河南。我觉得其中存在惯性思维,甚至带有一定程度的刻板印象。
很多人没有来过河南,没有来过郑州,可能感受不到河南有非常多的机会。9月5日,我把很多朋友带到河南,大家的印象和感觉都不错,认为比想象中的河南更现代化,更有科技感。
所以我们说“被低估的河南”,是经过大量研究之后得出的结论。我觉得河南确实需要通过信息呈现来减少这种信息差、认知差,让大家看到河南是经济大省、工业大省,并且很多产业发展得非常好。
科技产业的大多数还是要回归民生
顶端新闻:正如你提到,无论是早期的亚细亚商业创新,装备制造、汽车制造、新材料三大领域全国领先的工业创新,还是最近的《唐宫夜宴》等文化创新,这种创新精神基因一直未曾中断。如何理解这种中原土地上的创新基因?是否也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种韧性和精神?
张一甲:我觉得创新是一种品质,是大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所驱动的产物,是去做一些事情改变现状。过去人们总认为,创新就是灵光一闪,或者设计一个颠覆式的模式,突然打造出完全让人意想不到的产物。
但是我认为,科技产业是融合概念,它一定是需要有技术,然后有场景、有产业,最终还是要回归到需求。甚至可以说,科技产业的大多数还是要回归民生,回归到衣食住行相关的场景当中。真正有生命力的创新,一定会开花结果,变成千行百业的生活、工作、生产的一部分。
从科技产业的发展趋势看,经历了求新、求概念、求颠覆,到求实。科技产业发展正走向深水区。原来大家认为创新是一朵朵浪花,到深海里才有珍珠,所以去清华北大等人才策源地寻找创新。后来人们发现,创新到最后是要开花结果的,需要承载科技创新的土壤,需要到离需求更近的地方。
比如汽车领域的创新,一定是靠近主机厂,靠近汽车的产业链。制造的创新,一定是靠近工业,靠近厂房,靠近工业的产线。所以,创新由靠近科研的摇篮,发展为靠近产业的需求侧。这也是大的产业周期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