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低估的河南,正闪耀的科创星火》全文,扫码阅读吧

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 张恒 实习生 郭淮滨

不少河南科技产业的企业家及投资人认为,河南当下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宣传问题”。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河南很多领域很厉害,只是大家缺少了解。”张一甲说,河南应该向市场传递更多正向信息,让人们看到河南有很多好机会。

一代人的努力能改变一座城的风貌

顶端新闻:近几年,豫商、豫才回归,头部科技企业和研发机构入驻,河南已经有了科技“向心力”。像是一种趋势,也像是一种力量。如何看待这种“向心力”对河南的意义?

张一甲:我觉得这点非常重要。比如合肥,最近诞生了很多人工智能、量子等类的公司,也吸引了很多科技公司和人才。但是你要回溯,可能就是过去10年之内的事。一代人就可以成就一座城市或一个区域。

关键的选择做对了,就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崛起。很多人工智能、半导体、新能源汽车公司是过去5到10年成立的。他们选择了那里,然后形成一个有力量的产业集群,一起发展壮大,其实就是一代人的努力,可能就改变一座城市的风貌。

所以说科技的“向心力”,一方面是客观的产业发展周期,技术需要寻找需求的土壤;另外一方面也依赖“事在人为”的主观选择。

顶端新闻:你传递出一个观点,虽然河南的高校和头部科技企业还存在不足,但也有吸引科技人才的优势。你认为有哪些?

张一甲:河南确实存在不足,但正如刚才说的,科技需要靠近产业和需求。科技发展需要产业链、产业集群,需要整个串珠成链,上下游拧成一股劲。其中涉及政策、产学研、资本、现代服务业、地方政府等方方面面的合力。

从这个角度来讲,河南的优势很多。首先是人口,人多意味着需求多,也有劳动力优势。其次,有些产业过去没来得及布局和发展,留下很多储备空间。比如说我们有土地,有厂房,有一些资本积累。比如郑州综合GDP很高,有实力抛出橄榄枝,把一些高精尖的东西带回来。我们有很多长板,接下来可能通过扬长避短的举措,把最契合河南发展的产业重点发展起来。

建议持续发声,消除“认知差”

顶端新闻:你近期访问了多位关注河南科技产业的企业家及投资人,在问及“河南当下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时,很多人的回答是“宣传问题”。具体来说,这些观察者以及你有哪些感触?

张一甲:河南很多领域很厉害,只是大家缺少了解。比如2022年郑州GDP全国排名第16位,比西安、合肥都靠前。另外可能因为历史原因,很多资源没看到河南的发展,没有选择来到河南。

我觉得河南应该向市场传递更多正向信息,让人们看到河南有很多好机会,地方政府也非常重视,市场需求也非常大。这样无论是科技人才、企业还是资本都愿意参与到河南建设中。

科技发展需要多方资源、资本和技术的对接,需要传递信心。这种软实力和硬实力相结合,更有利于健康发展的生态。

顶端新闻:在对外宣传上,有哪些省份值得河南借鉴学习?

张一甲:我们深入跟进过苏州的科技产业发展,他们会有一些鲜明的概念打出去,比如“你永远可以相信苏州”,类似鼓励大家可以“拎包入住”的概念等,会传递出友好的信息,破除一些信息不对称,让大家更安心、放心,更有信心地参与到地方发展中。

对河南来说也一样。科技也是有血有肉的,不全是看不懂的学术论文或代码。从地域宣传的角度说,应该把科技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点。科技就是让产业提质降本,在有限的资源下改善生产关系。用全新的生产要素带来新的变化,最终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好。

其实它是一个很好理解的东西,只要我们把它呈现出来。北京就有很多科技媒体、智库、第三方机构等,河南就相对较少,需要填补空白。

顶端新闻:关于河南的“城市形象宣传”“政策宣传”等方面,你有哪些建议?

张一甲:我觉得是通过不断行动去积累效应,形成更大的影响力。因为科技行业是多方决策、合作的生态,需要技术持有方、产业需求方、资本方、政府、园区、大的互联网企业,还有研究院、研究所等多方角色的联动。所以把声音发出来,把信息呈现出来,变得非常重要。

在外的河南人都愿意回报家乡,只是大家需要寻找到合适的契机。在北京、广州、上海有很多河南籍的创业者、企业家、投资人朋友,当我们把关于河南科技产业的声音发出来时,大家可能会产生自己的想法,愿意来看一看,寻找合作机会,这时候就会形成合力。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