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汝阳县妇幼保健院儿科护士正在照看新生儿。康红军 摄
(资料图)
编者按
5月12日是国际护士节,今年我国护士节的主题是“我们的护士,我们的未来”。
提起医学领域的技术革新、发明创造,不少人会首先想到医生。事实上,在临床一线,不少护士不仅是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还是脑洞大开的“发明家”。他们想患者所想、急患者所急,开动脑筋用心研究,发明出的一些产品,不仅为患者解决了难题,还获得了国家专利。
今天,本报记者就带您走进护理一线,近距离了解5个科学、有用的小发明。
小发明:腹腔镜腹部会阴部联合手术用敷料
发明人:河南省人民医院手术室护士李温霞
一块创新敷料 让手术更高效
□本报记者 曹萍
影视剧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画面:无影灯下,躺在手术台上的患者被盖得严严实实,唯独手术部位清晰暴露,方便主刀医生看清术野,实施操作。那些铺盖在患者身上的布巾被称为“手术用敷料”,有了它们“登场”,才能保证手术全程在无菌环境下进行。
5月10日,在河南省人民医院的一间手术室内,一台腹腔镜下子宫切除手术即将开始。护士李温霞拿出了一包一次性手术用敷料,进行术前准备。
不同于大家熟悉的绿色布制敷料,这包敷料是蓝色的,材料也更加轻薄。李温霞依次拿出底单、腿套、治疗巾等铺在患者身上。上下贯通的两个切口、四个线路固定夹、患者头端透明设计、分格立体可调节器械存放袋等,看似简单的几片“布料”却集合了很多精巧设计。
这个对传统手术敷料的改进创新,就是李温霞发明的,还获得了“中华护理学会创新发明奖”三等奖。
李温霞说,在腹腔镜手术中,患者头部附近会安排一名医生值守,患者全身都需要铺盖手术敷料。如果用传统布制敷料,就需要把好几块拼凑起来,增加感染风险。不仅如此,手术器械置物袋、纱布袋这些物品还需要自制后再用工具挂在手术敷料上。
看到这种情况后,李温霞就开始琢磨,如何解决不必要的麻烦,让手术效率更高呢?经过不断地尝试和实践,她发明了新型手术用敷料,科学、贴心的精巧设计受到了外科医生的一致欢迎。
如今,这种新型一次性手术敷料已在河南省人民医院推广使用,成本更低,效率更高,也让患者更加安全。“为患者着想,千方百计提升患者的就医体验,更好地服务临床,是我们每个护士义不容辞的责任。”李温霞说。
小发明:医用智能腕带
发明人: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高血压科护士罗婉丽
一根腕带 让病人管理更智能
□本报记者 曹萍
罗婉丽是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的一名护士。一次,她在夜间巡视病房时,感觉一个患者的呼吸声非常小,便凑上去用手电筒照着想查看一下,结果患者忽然坐了起来,俩人都吓了一跳。
经过这件事,罗婉丽就一直在想,如果能够通过电子设备及时掌握患者情况,就能省去很多麻烦。看到很多年轻人佩戴的智能手表,她有了灵感,“患者手上的腕带,是不是也可以做到随时传递信息呢?”
有了想法,罗婉丽立即行动起来。她征集很多护士、患者的意见,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设计出一款智能腕带。
“外表跟智能手表一样,不过它的功能更强大,不仅能识别身份、核对患者信息,还能够监测患者的脉搏、体温、血氧、定位,患者跌倒可自动报警,而且可以随时与护士对话。”5月11日,罗婉丽告诉记者。
罗婉丽拿着设计稿找到生产厂家,反复与厂家沟通、打磨,最终定下方案。很快,厂家生产出了几个试用品,罗婉丽第一时间拿到病区试用。
病人都感觉很新鲜,争相体验。“戴着智能腕带能保护咱的隐私,样子也挺大方的。”一位患者说。
智能腕带不仅有“颜值”,更重要的是功能强大,还可以循环使用。“目前,有些功能暂时没有实现,还会继续进行改进完善,目的就是为了给患者提供精细化服务。”罗婉丽说。
小发明:静脉输液穿刺部位药包
发明人: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河南省骨科医院)膝关节外三、外四科护士曹苪琦程月起高盈辉史小涛李喜迎
一个“药包贴” 让输液更舒适
□本报记者 李晓敏
输液是一种常见的治疗行为,但在输液过程中,因为药物成分不同,部分患者会产生输液疼痛,有时可能会引发静脉炎。
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河南省骨科医院)膝关节外三、外四科护士长程月起对这种疼痛有刻骨铭心的感受。有一次,她颈椎病复发,输液治疗时,液体流进身体产生剧烈疼痛,导致她没有把液体输完。
为缓解输液疼痛、预防静脉炎,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研制了虎杖四黄汤。这是一种熬制的中药,病人输液时,将该药涂抹在进针口附近的皮肤上,病人局部血管疼痛现象明显减少。
但在护理工作中,程月起和同事发现,虎杖四黄汤是汤药,涂抹时容易弄脏床单、衣服,药液流失也会造成药物的功效无法正常发挥。
如何更好地将这种药应用于临床?
一次,看到一个膏药贴,程月起有了灵感。她和团队成员经过多次试验,最终设计出了一种静脉输液穿刺部位药包。这个小发明简单说来就是:内侧是一个大小合适的纱布,浸泡虎杖四黄汤,将其敷在进针口附近的皮肤上,外面用一块防水布将其覆盖。如此一来,药液不再流失,可以更好地发挥药效,同时避免污染被服、保持床单整洁,病人肢体活动也方便了,舒适度大大提升。
如今,在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这种“药包贴”被许多科室使用。
程月起说,这种“药包贴”大小可随意裁剪,可进行个性化定制,有望被引入到其他中医护理操作中,为更多患者带来便利。
小发明:马甲式胸腔引流瓶携带装置
发明人:河南省肿瘤医院护士杨红胡皖豫米艳芝
一个小“马甲” 让引流瓶更安全
□本报记者 李晓敏
5月10日,省肿瘤医院胸外科病区走廊上,68岁的马先生在老伴的陪同下进行活动。刚刚做过肺癌手术的他,背着一个马甲式装置,通过一个小袋子将胸腔引流瓶固定在背上。这个马甲式装置,是该院护士们为方便患者而做的一个小发明。
将胸腔内积液引流出来的胸腔引流瓶,基本上是胸外科病人的“标配”,可因为携带后活动受限,不少患者不想下床活动,这样容易引起下肢深静脉血栓、肺部感染。平时,护士们也想了很多办法,比如把引流瓶捆绑在移动输液架上,或让患者将引流瓶挂在脖子上,但同样不方便,多不太受欢迎。
为找到更合理的破解办法,省肿瘤医院胸外科病区护士杨红、胡皖豫、米艳芝查询资料、问询专家,一番“折腾”后,发明了“马甲式胸腔引流瓶携带装置”——通过一个马甲,将引流瓶固定到身上。
“马甲式胸腔引流瓶携带装置操作简单方便,不仅有效降低了因患者活动造成的引流管脱落、引流瓶打翻等风险,还方便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日常护理。患者使用后,能够舒适活动,反响非常好。”杨红说。
试穿马甲式胸腔引流瓶携带装置两天后,马先生赞不绝口,“确实安全又方便。”病区里,更多患者用上了这种装置,他们在术后第二天就愿意下床活动了。
小发明:便携式病号服
发明人: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泌尿甲乳外科护士长陈菲
一件病号服 让插管病患不尴尬
□本报记者 李晓敏
最近5年,68岁的刘女士住了两次院,一件病号服让她两次的住院经历有了不同的就医体验。
5月11日,在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泌尿甲乳外科,刚刚做完膀胱癌手术的刘女士正在女儿的陪同下下地活动。
“你看这个导尿管从这出来,尿袋直接装到衣服上的口袋里,既方便卫生,也避免了尴尬。”指着裤子一侧的开口,刘女士讲起自己5年前住院的感受。
2018年,刘女士做了肾结石手术,术后需要带导尿管。那时令她印象最深的不是疼痛,而是每次下床活动时,怎么也处理不好导尿管和尿袋的放置问题。
“让管子从裤腰上方出来吧,医生说这个位置太高,尿液有可能逆行,造成感染;让管子从裤腿下方出来吧,尿袋会拖到地上。”病人遭遇的这种尴尬,让泌尿甲乳外科护士长陈菲看在眼里。
“为什么不能在裤子侧方开个口?这样不就能方便病人术后恢复了。”有了这个想法后,陈菲开始对病号服进行改造。但想着容易,做起来费了一番功夫。
开口多高、多大合适?开口处是否用拉链或扣子?怎么让管子既能出来又能避免露出腿的尴尬?
经过反复试验、反复改进后,一条“实用友好”的病号服裤子改造完成。有了裤子改造的经验,陈菲又将目光投向了病号服上衣。上衣改造后,管路多的患者就能妥善放置身上携带的多根管子,带心电监护的患者在使用监护仪的同时还能保护隐私。
这套便携式病号服,一经投入临床便立即得到患者欢迎,目前已批量生产,广泛应用到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的病房里。
●2022年底
全国注册护士总量超过520万人
每千人口注册护士约为3.7人
全国医护比为1:1.18
●近十年来全国护士队伍
总量以平均8%的增幅逐年增加
每年约有30万新护士加入到护士队伍中
护士队伍的学历素质和专业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到2025年
全国护士队伍总量力争达到550万人
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达到3.8人
基层护士数量达到120万人
数据来源:新华社
制图/周鸿斌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为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