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20日6时,原郑州画院副院长、原郑州美术馆副馆长、国家一级美术师、少林禅画大师李智先生,因病医治无效逝世,享年86岁。
李智
李智,又名李知,笔名黎之,号十方斋主,法名永智,1937年生于河南新郑,高级舞台美术设计师。擅长舞台美术、雕塑和中国画。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舞台美术学会会员、河南省舞美学会副会长、郑州雕塑研究会副会长。曾当选河南省人大代表、民盟河南省委常委、郑州市人大常务委员会常委、郑州市政协第八届委员会常委、民盟郑州市委副主委兼秘书长。
【资料图】
李智绘画手法新颖,不拘绳墨,置达摩祖师于佛、武、禅、石、水、木为一体,创中国禅画的一代新貌。曾多次应邀赴台湾、港澳地区、日本及东南亚举办禅画展示、讲学。作品在全国及国际文化交流中多次获奖。出版有《少林达摩禅画集》、《李智作品集》、《李智指导.达摩实技教本》(日文版)、《李智禅画集》等。
李智戏剧人物绣像作品
除绘画外,李智也是高级舞台美术设计师,擅长舞台美术其豫剧代表作品,含人物造型和服装设计有《乌金墨玉》、《麻风女》、《柳河湾》、《杨贵妃》、《则天女皇》等,深受观众喜爱。
李智与画的不解之缘
李智善画,是从幼年时候就彰显出来的。
少时候,母亲织布,他便在地上用石笔画织布机。母亲发现他的画作,太高兴了。后来跟母亲去磨面,在墙上画了好多驴。
一次表兄抱他到学校去玩,李智画了一座房子,然后在边上画了一个小方块。一个美术老师问:“这是啥?”“门牌”大家都笑。他又画了几匹马,其中一匹马没有腿,只是画了三条横线美术老师又问:“这马咋没腿?”“过河。”老师把他抱起来,大家又是一阵欢呼和掌声。
神童李智,声名远扬。
生在轩辕黄帝故里,画在黄帝故里
“三月三 拜轩辕”, 每年一届的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在新郑举行,生动诠释着 “黄帝文化”的魅力 。
轩辕黄帝像庄严肃穆,其背后,正是李智画作绘出风采,为轩辕黄帝像闪耀于世打牢坚实基础。1996年,李智应家乡、黄帝的出生地新郑县委县政府的要求。在北大历史系孙淼、杨重光等知名教授的指导下,参阅大量历史资料,历经28天,中华首幅绢本工笔六尺《轩辕黄帝像》在北京完成。当年展于加拿大“华商大会”正厅。
为适应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拜祖需要,李智和中央美院雕塑系共同确定在原画基础上改成雕塑形式。
邂逅少林,禅画一生
李智先生对郑州画院和郑州美术馆有创立之功,为郑州美术事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其作品,不但以“达摩”画见长,而且自己也颇具达摩风采,甚至还曾在电影《达摩少林》中成功饰演达摩。
李智初见少林寺,那时的禅宗祖庭,残垣破壁,荒草没人。但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见碑刻、石雕、经幢、石刻画像,听“一苇渡江”、“九载面壁”、“只履归西”、“立雪断臂“达摩影石”等等……。自此结下佛缘,成一生的禅悟追求和绘画主题。
十四岁李智进驻少林寺,到四十七岁又回少林,得到三十二代方丈的赞语,与佛缘久,心已皈依少林。后现任方丈释永信引其皈依,拜释行政大和尚为师,赐法名永智。
画就一幅禅,平平得心安。
惠人一幅禅,种植善根缘。
佛教无国界,受日本国少林寺拳法联盟创始人宗道臣邀请,1996年10月6日展出,李智“少林达摩禅画展”在日本展出,这天既是达摩的祭日,又是中日建交24周年的庆日,同时还展出“全日本儿童画达摩展赛”特邀他去评奖并颁奖。
李智在日本停留期间,时有日本达摩研究会、日本宗教画法学院、美术学院等要求以中国少林达摩画法,编绘教材。更为宣扬佛学,由释永信大师监修,为日本禅画学院编绘了李智先生达摩画法实技教本》,在日本出版,这也是该院第一本由中国人编绘的教科书。
李智还多次应邀赴台湾、港澳地区、日本及东南亚举办禅画展示、讲,作品在全国及国际文化交流中多次获奖。
守住初心,兼济天下
1993年李智由政协调到郑州画院任副院长,2000年政协常委任满退休,兼任政协嵩山书画院常务副院长多年。又任少林书画院副院长、省慈善书画院艺术顾问、市残联绿影书画院副院长、市慈善总会常务理事等。
多年来,他积极参加各种慈善赈灾活动,如抗洪救灾、捐助失学儿童、下岗职工和因公牺牲的公安干警家属等。印尼海啸期间,他患病行动不便,由老伴搀扶着参加捐赠笔会;汶川大地震参加各种形式的笔会,义卖作品20多幅,捐善款2万多元,残联在商都艺术馆义卖会上,一张八尺《达摩伏虎图》由李智画达摩、戴琦(北京画家)画虎,唐玉润题字,一次拍卖五万二千元,善款全部捐出。
在是禅也是缘中,李智这样写到:“由慈母善教、涂鸦、入学、从艺、结缘、画禅、皈依、出访、参政、公益、善行,其中,炎凉得失、正误、缺憾……。然,色空不异,喜忧共享,无悔无怨,年逾古稀,体态尚健,愿不遗余力,挥毫画禅,报效国家,惠善民众,直至永远,永远……”。
李智先生这一生,是郑州美术界自学成才的典范之一,速写、插图、国画、书法,而且舞美、雕塑……无所不能,不是一路摸爬滚打、勤学苦练,绝不可能让他成就非凡。
如今,“达摩”不在,唯有送别与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