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讯 (记者 朱丽文)2023年5月29日,河南农业大学林学院院长范国强参加了省里举行的2023年河南省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主场活动启动仪式,仪式主要是对10位2022河南“最美科技工作者”群体进行表彰,范国强便是其中一位。

从1993年至2023年,整整三十年,范国强一直与泡桐为伴,“写”出了多个世界泡桐界的“第一”。“这么多年,我从泡桐身上感悟到很多做人的道理,选定了一件事情,只要方向正确,坚定不移做下去,就会有所收获。”范国强说。

种子初扎根——


(资料图片)

不管环境多恶劣,认准一个目标,坚持到底!

20世纪60年代,范国强出生在禹州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他说:“小时候,俺村种了不少泡桐,大人们说泡桐的根很深,不管环境多恶劣,它都长得很牢固,成材后能给生产队和家庭赚钱,所以从小我就觉得泡桐是个好东西。”

对泡桐的“第一印象”让范国强在填写高考志愿时选择了河南农业大学林学系。对很多人来说枯燥无味的林学专业,范国强却辗转多所高校、花费数十年光阴去潜心研究。

泡桐是北方主要的造林树和行道树。它在生长过程中有种常见病——丛枝病,这种病会导致小树枯死、大树生长缓慢,被称为“泡桐的癌症”。河南省有1亿多株泡桐,因丛枝病造成的经济损失无可估量。

1993年,从中山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出站后,范国强回到河南农业大学,开始对丛枝病问题进行研究。

“那会儿科研条件可不像现在,没钱也没人。我爱人经常带着孩子在实验室帮忙清理仪器,一家三口吃住在实验室是常有的事儿,朋友们来了也是在实验室,来了就得帮忙。”范国强回忆起刚回到农大时的场景时说,也就现在想想,觉得条件真不好,但当时真没觉得苦。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范国强从泡桐丛枝病发生的寄主入手,寻找根治方法,找出了丛枝病发生的主要原因,创建了一整套泡桐丛枝病防治技术体系。之后他并没有止步,而是培育出了特性优良的泡桐新品种,还创建了一套四倍体泡桐苗木繁育和丰产栽培技术体系,将泡桐的生长周期从15年缩减至12年,这项成果在世界上都跑出了“加速度”。

提到这,范国强很浪漫地向泡桐“表白”:“我跟泡桐之间的关系,就像网上流行的那句话,我陪‘你’快快长大,‘你’陪我慢慢变老。”

如今,科研条件好了,团队也有了,可范国强的办公室仍很小:“这几年院里很支持我,多批了几间房给我,我不舍得自己用,最后把厕所改造成了办公室,其他房间全部拿来做实验室。环境不重要,这是泡桐教我的——只要认准了一件事,不管环境多恶劣,坚持到底,总能长成参天大树。”

林子已形成——

要干大事,一个人的力量是不行的,要团结!

世界泡桐看河南,河南泡桐看农大。

提到河南农业大学在泡桐研究领域的地位,范国强说:“要干成一件事情,一个人的能力是非常有限的,成果都是我们团队力量的结晶。”

范国强带领他的团队进行了多年攻关研究,创建了世界上首个四倍体泡桐种质资源库、绘制了世界上第一张白花泡桐基因组精细图谱、创建了一套四倍体泡桐苗木繁育和丰产栽培技术体系……

他本人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3项、获授权专利15项,获得泡桐新品种权5个,培育泡桐良种10个……

在范国强的科研字典里,“敢”字始终排在第一位——敢于迎难而上,敢为天下先。

“有一次,一个实验数据‘跑’了上千次、熬了无数个大夜后,终于成功了,我们整个团队大半夜去夜市喝啤酒庆祝,这种快乐我至今难忘。”范国强说,他“敢”的底气,是他的团队给的。

都说,两个人在一起生活久了,会变得“像”,范国强和泡桐也不例外。他说他在刻意向泡桐学习:“我和团队的关系,就像泡桐林一样,一棵泡桐的抗逆能力不如一个泡桐林,只有抱团,孜孜不倦地吸收大地的养分,才能成为一片茂密的树林。”

森林要茂密——

做人要像泡桐一样坚韧、耐腐蚀,才能越来越茂密!

工作这么多年,范国强始终坚守着“一份劳动,一分收获,认认真真做事、踏踏实实做人”的人生信条。

“先学会做人再做工作”,这是范国强每周实验室例会上都会跟学生们说的。

“泡桐这种东西,坚韧、耐腐蚀,所以大多用作门窗制作,安全系数高啊!不管环境如何,都要保持自身清正,不走歪不变形,这应该就是现在咱们所说的‘初心’吧。我经常告诉我的学生们,做人要实在,像泡桐一样,要保持初心,该你干的活,不管环境和条件如何,都要把自己该承担的那份责任和义务承担下来。”

保持初心,做好科研,永不退缩。2010年,范国强团队的《泡桐丛枝病发生机理及防治研究》项目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15年,“四倍体泡桐种质创制与新品种培育”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对于未来,范国强有了更“接地气”的目标,他信心满满地说:“这几年国家都在提粮食安全,我们‘林业人’也不能落后,要更多地、更安全地把木耳、菌类、瓜果这类林生食物端上千家万户的餐桌。”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