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李相瑞

麦梢黄,镰刀响。

曾经,镰刀是河南乃至全国收割小麦的重要农具,镰刀割麦,木杈挑麦,石磙碾麦,木锨扬麦,筢子搂麦……在农村生活过上了年纪的人们恐怕都有这样的麦收记忆。

如今,镰刀和他的兄弟姐妹们已经光荣“下岗”,消失在一代人的记忆里。

在南阳农村有句老俗话:“磨镰不等于少割麦。”五千年来,人们收获小麦主要靠镰刀,靠人力。直到1952年,我国才开始生产畜力收割机;1962年,才有了机力收割机;1992年我国第一台自主研发的自走式联合收割机才出生;到了2003年,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也只有33%。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农机化发展可以用翻天覆地来形容,截至去年,全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7%以上,小麦机播率达98.6%,机收率达99.7%。

现在不仅小麦可以机播、机收,玉米、花生都可以机播、机收,秸秆还田机、旋耕机、深松机、免耕播种机驰骋在田间地头。卫星遥控收麦、农机全程种地,各种“黑科技”给农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磨了五千年的镰刀“下岗”了,但“科技之镰”“创新之镰”仍然要不停“磨”下去。相信不远的将来,无人驾驶收割机、播种机器人走进田间不是梦。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