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大河报·豫视频记者 于扬 李玉坤 文图

本报讯赶小满会,从一碗酸辣可口的凉皮开始。昨日,正值小满当天,周口市西华县西夏亭镇街角处,不少前去赶会的群众在这里歇脚,品尝一碗地道的拌凉皮,于酣畅淋漓间,尽享“小满会”带来的味觉满足。而就在不远处,一台大戏正在上演,是传统的豫剧《罗成救嫂》(上图)。

这便是中原地区常见的“小满会”场景。所谓“小满会”,顾名思义,就是小满时节的集会,它跟有些地方的“三月三会”、“端午节会”有相似之处,实际上也就是乡镇物资交流大会。只是,“小满会”与其他时间段的集会最大不同在于,这样的集会上一定少不了传统农具的交易,因为小满临近麦收,乡里人的丰收劳作离不开农具。只不过,近些年随着机械化的普及,传统农具相对来说,出现在“小满会”上的几率减少了而已。

“这把镰刀咋卖?”“15块钱一把!”……西夏亭镇“小满会”上,卖农具的摊位前围了不少群众(下左图),大家各自挑选着需要的物件,并与摊主讨价还价。熟悉而又亲切的乡音,传递出浓浓的乡愁,也还原出“小满会”最初的模样。

事实上,最早开始的“小满会”,就是单一的农具交易,十里八村的乡亲们到镇上赶一趟集,添置一些需要的农具,就要准备麦收了。慢慢地,“小满会”上增加了日杂百货摊位和鞋帽服装、特色小吃摊位等,形成了热闹繁杂的集市,并伴有传统戏曲演出,从而形成了现在人们常见的“小满会”。

昨日,大河报·豫视频记者在西华县西夏亭镇的“小满会”上看到,各色商品琳琅满目(下右图),吃的、穿的、用的一应齐全,基本满足了乡亲们的购物需求。尤其一些小吃摊位前,成为孩子们的最爱,吃一碗凉粉,来两份烤串,再品尝一下臭豆腐、炒板栗,“小满会”带来的欢乐让人顿觉幸福感爆棚。

而唱大戏,则是“小满会”必不可少的保留项目。锣鼓开场,演员登台;生旦净末,演绎百态。而台下的观众也听得如痴如醉。听戏的观众里,大部分是上年纪的老人,他们常常天刚亮就起床往镇上赶,而且自带马扎、板凳,为的就是听上一段自己喜爱的戏曲。这种民间的、接地气的演出方式,成为每年“小满会”上的经典记忆。

“小满会”,既丰富了农民朋友的物质文化生活,也丰富了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