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6月19日电(孙慧 肖寒)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我国医疗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期。为进一步推动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促进高质量发展,近日,新华网“院长说”栏目邀请到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院长李为民教授及其团队成员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王茂筠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护理部办公室科长朱红,一起来谈谈“医院高质量发展以及血栓疾病学科建设”相关话题,深度挖掘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探讨新思路、新方法、新路径。
李为民表示,一家医院要做到高质量发展,必须要做到“三高”,即高质量、高水平、高效率,这其中主要体现在治疗疗效高、诊疗水平高、运营效率高上。我认为这三点是医院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三大要素。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院长李为民教授
四大发展方略 助推医院高质量发展
新华网:您认为一家医院要做到高质量发展,必备的核心能力有哪些?在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上,华西医院是如何行动的?
李为民:新时期医院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是一个“2.0”加4个60%,即CMI值(病例组合指数)力争达到2.0,四级手术比例达到60%、技术服务收入比例达到60%、人员支出比例达到60%、薪酬中固定部分比例达到60%。
医院要达到这个目标,必须要做到“三高”,包括高质量、高水平、高效率。
高质量,主要体现在治疗疗效高,包括危重症死亡率低、治愈率高,慢性病功能恢复好、生存期长、生活质量高。
高水平,主要体现在诊疗水平高,包括疑难疾病诊治率高、高难度手术开展率高、慢性病早诊率高等。
高效率,主要体现在运营效率高,包括资源使用率高、医疗技术服务收入占比高、运营成本低等。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在构建高质量发展上,制定了四大发展方略。
首先是加强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医院要求每个学科凝练优势亚专业方向,搭建前沿技术平台,构建高质量人才梯队,推动新技术研发与应用等。
其次,全面实施单病种精细化管理。从单病种技术管理、单病种数量及手术量、单病种CMI、单病种平均住院日、单病种满意度、单病种药占比/材占比等8个指标进行管理。
第三,建立多学科的协同团队。例如将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胸外科、胸部肿瘤科整合在一起,建立胸部疾病中心。建立MDT长效机制,例如建立住院MDT、门诊MDT,使病人能在最短时间得到多学科协同医疗服务,使疑难重症得到快捷有效解决。通过多学科协同建立以创新转化与临床研究为目标的大团队,包括生物治疗、精准医学、再生医学。
第四,建立激励导向的人事薪酬体系。注重分系列、分层、分级的人事管理体系,发挥每一个人的潜能,让每一个人在每一个专业上都能很好地发挥他的才能。
强化科技创新全链条一体化建设 汇聚高水平人才
新华网:在您看来,目前我国在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上有哪些“瓶颈”和阻碍,该如何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李为民:我认为,目前,医院高质量发展主要面临三大瓶颈。首先是高水平人才团队。医院要实现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一定要有围绕该领域方向组建的多学科的拔尖创新人才团队,但这类人才相对匮乏。
二是高质量临床队列及临床大数据建立。医院要突破真正改善临床诊疗、改写国际指南的大成果,一定要有高质量的多中心专病临床队列和临床大数据。但目前,大多数临床队列建立质量较差,不符合国际临床研究标准。同时,大多数临床大数据只是数据大,未形成规范化结构化,难以有效支撑高水平临床研究。
三是高水准转化研究开展。医院科技创新的关键是要实现“两个转化”,首先是从临床问题转化为科学问题,再从科学问题转化为产品在临床应用。但目前,大多数医院研究并未真正打通,实现转化闭环。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医药卫生领域重大科学问题,强化“方向—团队—平台—项目—机制—成果”科技创新全链条一体化建设,着力开展高质量基础研究、临床研究与转化研究。
一是通过已建成的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四川)、疾病分子网络前沿科学中心、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基础临床研究平台,超算中心和国家新药安全性评价中心,以及15T影像转化医学平台、冷冻电镜、重离子质子加速器等高端医疗设施设备,有力支撑“卡脖子”项目攻关。
二是以国家精准医学产业创新中心、国家医学攻关产教融合创新平台等转化研究平台为载体,充分发挥医院从原始靶点发现到新药筛选到临床前试验再到临床试验最后到上市后评价的全创新链优势,集中力量开展创新药物、高端医学装备、生物材料、现代分子诊断产品等的研发。
新华网:华西医院如何打造一流平台,源源不断吸引汇聚人才?
李为民: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构建了一条从原始靶点发现,到新药筛选、临床前试验、临床试验及上市后评价的创新链、服务链,形成基础研究、转化研究、临床研究为一体的创新平台,确保各类高水平人才都能找到相对应的方向、平台与多学科交叉大团队,紧紧围绕临床问题及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有组织地开展联合攻关。
加强VTE防控体系建设 保障患者安全
新华网:近年来各大医院都很重视静脉血栓栓塞症(VTE)防控体系建设,您认为VTE防控的意义在哪里?VTE院内防控从医院管理的角度是如何重视和赋能临床的?
李为民:VTE防控的意义在于保证医疗质量与安全。我国从2021年起已经连续3年将“提高静脉血栓栓塞症规范预防率”作为国家医疗质量安全改进十大目标之一,致力于提升住院患者VTE风险评估率、中高危风险患者预防率等,保障患者的安全。
作为医院的管理者,首先将VTE防控纳入医疗质量与安全的核心考核指标;二是建立多学科协同的防控体系;三是加强VTE防控技术培训与推广普及。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王茂筠教授
新华网:请您从我们临床工作的角度,谈谈院内VTE防控有哪些指标需要重点关注?
王茂筠:2022年,《医院内静脉血栓栓塞症防治质量评价与管理建议(2022 版)》指南发布。指南中提出了三个重要环节,第一是评估指标,医生需要对所有的住院患者进行VTE风险评估,也就是说患者来医院住院,在住院期间或生病的这段时间里发生静脉血栓的风险有多高;对于中高危风险的患者,会对其进行出血风险的评估,当患者使用药物进行预防时,评估患者会发生出血的风险有多大,这一环节是比较重要的。第二是预防质量指标,预防是要对中高危风险的患者选择合适的预防措施。近些年来,国内很多医院,包括华西医院在内,对于推行的预防率和规范预防率都有一个长足的提升。第三是解决指标,患者在住院期间经过风险评估、预防后,患者的院内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是多少,是我们比较关注的情况,更终极的指标是患者会不会因为院内的静脉血栓发生死亡,也是我们关注重要的指标。这几个指标其实是环环相扣,从评估到预防到最后的终极指标,既是临床医生、大夫需要关注的内容,也是医院的管理者,或者是在做VTE防控的质量控制时需要关注的。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护理部办公室科长朱红
新华网:从护理的角度,如何助力院内VTE防控?
朱红:护理人员在VTE防控中扮演着多重角色。首先,护理人员在VTE的防控中扮演着评估者的角色,评估哪些患者属于高风险,哪些患者属于中风险,筛选出来,进行重点防控;在治疗过程中,也需要护士进行评估去发现患者存在的一些风险从而进行提前干预;第二,在整个VTE防控过程中,需要采取很多措施,如基础预防、药物预防、物理预防等,护士是执行者,需要在日常的护理工作中去逐一将这项措施贯彻到位,保障按照医生所制定的方案去执行;第三,护士在健康教育方面扮演着教育者的角色,有些患者可能不太了解在VTE防控中需要做些什么,比如饮食、运动等,都需要护士对其患者进行健康宣教,其宣教的对象不仅仅是患者,还包括患者的家属,这样有助于全方位配合,形成合力以确保预防和治疗效果,还有一些健康的人群,也需要了解VTE方面的知识;第四,护理人员扮演着沟通者的角色,对于患者出现的风险,如何让患者知晓并配合治疗,都需要护理人员与患者沟通,与医生进行沟通,包括在整个的落实中,除了医护患之外,可能还会涉及到不同部门、仪器用具使用、管理等方面的问题,都需要护理人员进行沟通及协调;第五,护理人员扮演着管理者的角色,如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要用到一些关节持续被动活动仪(CPM)、弹力袜、药品等,或是如何促进患者能够有效的进行治疗,都需要护理人员在这个过程中加强管理,加强反馈,才能够达到效果;第六,护理人员还扮演着评价者的角色,在整个执行过程中,执行措施是否有效,包括护理人员护理的VTE评估是否到位,患者接受这些措施以后有没有效果,这些都需要护理人员在日常患者观察和护理中,要进行不断的评价反馈,还要根据患者的一些反应来调整相关的策略,形成管理闭环,才能够推进VTE防控措施更加有效地去落实,也促使VTE风险管理质量不断提升。
正因为护理人员在VTE防控中扮演着诸多的角色,也对护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需要护理人员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包括VTE风险识别、VTE风险管理、良好的沟通能力和管理能力,以此来促进VTE风险管理能够更加规范、有效、高质的去运行和落地。希望通过护理人员的工作,能够在VTE防控当中发现风险,预防风险,将风险管控的关口前移,为保障患者安全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