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火热7月的开启,全国各地中小学生又迎来了他们的暑假生活。每年暑假既是孩子玩得快乐的时候,也是中暑、溺水等各类意外伤害的易发、高发期。教育部近日印发通知,部署各地做好中小学暑期安全工作,严防各类安全事件发生。通知要求各地认真做好暑期安全教育,提醒中小学生暑期外出时注意自身安全的同时,要求各地要会同相关部门加强对重点公共场所的管理,为中小学生提供安全有序的活动空间。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如何在给孩子们一个快乐、充实假期的同时,又能为孩子们的暑期安全提供保障?这是学校、家长和全社会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作为孩子的监护人,家长们应该时刻意识到安全隐患其实就隐藏在孩子们的身边,防患意识不能松懈,安全知识一定要牢记。
坠楼事件假期高发,二楼以上必须安装防护网、忌留孩子独自在家
6月5日,青岛某地发生一起儿童从租住处窗口坠落的事件。当时孩子的母亲到楼下取物时,独自在家中的4岁孩子从4楼窗口跌落,导致两胳膊骨折,面部受伤。
事故来自“心存侥幸”,孩子从家中窗口坠落并非个例。2022年元旦假期,一位妈妈到小区外打水,将4岁的孩子留在家中。当时她认为自己下楼一会儿就返回不会有事,就让儿子在家看动画片。随后便发生了孩子坠楼事件。2022年6月30日,一名年轻母亲在家中照看4岁的儿子以及刚满月的女儿。就在这名母亲给女儿喂奶时,4岁的儿子从卧室窗口坠落……
事实上,全国各地每年发生的儿童坠落事件触目惊心,而且这些坠楼事故集中发生在家里,其中2~6岁的儿童占了八成。调查发现,事故发生时,四成以上家长不在孩子身边,这些家长普遍思想麻痹,高估了孩子的能力,或抱着不会有事的侥幸心理,将孩子独自留在家里,有的甚至将孩子反锁家中,导致了悲剧发生。
除此之外,一些窗户设计过低,低龄儿童轻易就能攀爬上去,无疑增加了儿童坠楼事故的发生概率。世卫组织就此指出,增加窗户的保护措施,能使儿童窗口跌落死亡事件降低50%至90%。对此业内人士做出具体指导:防止儿童坠楼的最好办法,就是在飘窗、阳台等处安装安全系数高的防护栏,二楼以上必须安装防护网;可加装内开式窗户,高层的内倒窗可有效阻止孩子坠楼意外;阳台和窗台附近不要放置矮柜、凳子等可供孩子攀爬的家具;阳台围栏应定期检查与维修,以免老旧松动。同时要加强安全教育,让孩子知道哪些行为是危险的、绝对不能做的。
专家特别提醒,现在一些快递、外卖都放在小区门口或楼下某个集中存放点,有些家长下楼自取时,会把孩子单独留在家,容易造成短暂的“空白点”。殊不知,这些“空白点”往往容易引发悲剧。身为家长,永远不要心存侥幸。
溺亡位居我国0~17岁年龄段意外伤亡首位,暑假儿童溺水多发,家长务必做好监护
今夏全国普遍高温,天气格外炎热,有水的地方往往也成为孩子们最喜欢的地方。7月5日,在珠海金沙滩,一名男孩在海边玩耍时溺水,所幸被沙滩救生员及时发现,立即下海将人救上岸。而同是发生在7月5日的一起溺水事件竟直接导致3人死亡:浙江宁波鄞州区横溪镇5名十六七岁的年轻人结伴到一山塘玩耍,结果其中3人溺水,经抢救无效,全部遇难。
在青少年意外伤害致死事件中,淹溺事故绝对是头号杀手。仅6月份,各地就发生了多起青少年儿童溺亡悲剧。据媒体报道,6月30日,河北邯郸邯山区代召乡3名小学生结伴在河渠玩耍时溺亡;6月24日,山东菏泽鄄城县富春镇3名少年不慎溺水,有多名热心群众下水营救,最终1人被救起,而另外2名少年不幸身亡;6月22日,广东惠州一名11岁男孩跟随爸爸到东江一处沙滩玩水纳凉,爸爸仅是一眨眼工夫没照看到,孩子便不幸溺水身亡;6月18日,湖北荆州洪湖市2名中学生在水塘边洗脚,一人落水,一人施救,结果双双溺亡……
一组数据,令人触目惊心——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人民在线发布的《2022中国青少年防溺水大数据报告》显示,因溺水造成的伤亡位居我国0~17岁年龄段首位,占比高达33%;1~14岁溺水事故的比例超过40%。而溺水者的获救率仅有11.34%,溺亡率高达88.66%。因此,教育孩子加强防溺水意识、学习防溺水知识成为暑期安全的一道重要的“防护网”。
近日,全国妇联家庭和儿童工作部、全国妇联女性之声发布提示,提醒广大家长要教育孩子做到防溺水“六不”:不私自下水游泳;不擅自与他人结伴游泳;不在无家长或教师带领的情况下游泳;不到无安全措施、无救援人员的水域游泳;不熟悉水性的学生不擅自下水游泳。另外,家长的监护责任重大,对孩子的行踪要做到“四知”:知去向;知同伴;知内容;知归时。
疾控中心专家提醒家长,在孩子空腹、刚吃饱饭或感到身体不适时避免下水或进行水上活动。进水前应做好热身活动,适应水温,避免抽筋。要远离激流,按照场所要求穿救生衣,避免在自然环境下使用充气式游泳圈,因其容易爆裂。不建议使用过度换气的方法进行水下闭气前的准备。如有可能,应从儿童期尽早开始进行游泳训练。
专家特别提醒,家长学会及时识别溺水征象非常重要。溺水者通常并不会大声呼喊救命,可表现为5个征象:面朝岸边、口露水面、头向后仰、身体直立、爬梯动作。
在发现溺水者后,周围人应大声呼救,寻求附近人员的帮助,并立即拨打110、120急救,寻求专业人员的援助。在专业救援到来之前,可向溺水者投递竹竿、衣物、绳索、漂浮物等将其拉回岸上。不推荐多人手拉手下水救援。若需要入水救人,施救者应从背后接近,可用一只手从溺水者的腋下插入后握住其对侧的手臂,也可托住头部,用仰泳的方式将其拖回岸边。注意防止被溺水者紧抱缠身,应蜷缩自沉,待溺水者松手后再行救助。
对于溺水者实施现场急救要遵循ABCD原则:按照开放气道(airway)、人工呼吸(breathing)、胸外按压(compressions)和除颤(defibrillation)的顺序急救。疾控中心专家表示,溺水的损伤程度与时间相关,获救时间越早,损伤越小。
高温天气出游防中暑,给孩子做好健康防护很关键
进入6、7月份以来,全国多地出现高温天气,特别是北方地区连续数日的40摄氏度极端高温令假期在外旅游的孩子们叫苦不迭。7月2日,北京一名导游带研学团在颐和园游览两个小时后,因热射病抢救无效死亡。孩子相较于大人而言,对温度会更敏感,高温下的出游对孩子们的健康是极大的挑战。
北京市教委官方账号“首都教育”近日发文,针对暑期出游的孩子如何做好高温下的户外防护进行了衣、食、住、行几个方面的指导。带娃旅行的家长以及参加各类研学活动的孩子们,可以从中得到借鉴,让这个假期在安全健康的前提下收获满满。
夏季穿衣要选天然纤维。孩子的夏季衣物要尽量选择棉、麻、丝等天然纤维材质,这些材质的衣服具有柔软舒适、透气清爽的特点,散热性较强,且能够吸收相当于自重20%的水分,并迅速释放水分。化纤布料虽然较轻薄,但吸水性、透气性不好,皮肤很难通过汗液蒸发进行散热。同时,由于孩子的汗腺分泌旺盛,容易出汗,汗液滞留过多,还会使皮肤分泌物腐败、发酵,容易诱发过敏和多种皮炎。孩子的衣物、被单和枕巾更要勤洗勤换。
穿衣并非越“清凉”越好。很多家长夏天会给孩子穿得非常“清凉”,背心、短裤,甚至会给孩子剃光头。但如果气温超过35摄氏度,皮肤裸露在外不仅不凉爽,反而会吸热,容易导致中暑。夏季防中暑最好给孩子穿浅色衣服,而不要少穿或不穿。
保证孩子的饮水量。多喝水,但口渴后不宜狂饮,应适当补充些淡盐(糖)水,因为大量出汗后体内盐分丢失过多,不及时补充盐分易使体内电解质比例失调,导致代谢紊乱。可适当补充一些温开水、绿豆汤或含电解质的饮料。注意剧烈运动后不要立即喝大量冷饮,不要吹空调以及洗冷水澡。可以在运动后休息3~5分钟,心率相对平稳后再喝冷饮。
营养均衡,饮食清淡。少食高油脂食物,饮食尽量清淡,不易消化的食物会给身体带来额外的负担。但要注意,高温环境下人体更需要摄取足够热量,应保证足够的蛋白质摄入量。此外,可多吃水果蔬菜,不宜过度吃冷饮。
注意卫生,不吃剩饭。天气热,细菌、真菌繁殖加快,食物容易变质,应预防食物中毒,不宜给孩子吃剩菜剩饭。监督孩子餐前饭后用流动水和肥皂洗手,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保证充足的睡眠。充足的睡眠可使大脑和身体各系统都得到放松,注意不要躺在空调的出风口和电风扇下,以免患上空调病和热伤风。如果孩子能够午睡,需注意午睡时间不宜过长。
室内外温差不宜太大。有的孩子从外面高温环境回到家或旅馆后,喜欢开足空调、电扇或立即去洗冷水澡,但这样会使全身毛孔快速闭合,体内热量反而难以散发,还会因脑部血管迅速收缩而引起大脑供血不足。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室内外温差不宜太大。使用空调时,建议室内外温差不超过5摄氏度为宜。即使天气再热,空调室内温度也不宜到24摄氏度以下。
户外活动避开最高温时段。根据高温天气调整孩子的作息时间,避开一天中气温的最高时间段进行户外活动。外出时采取必要的防晒措施,尽量戴太阳镜、遮阳帽或使用遮阳伞。
专家特别提醒开车带娃出行的家长,绝对不能把孩子单独留在车内。汽车内空间比较密闭,热量不容易散出去。高温天气下经太阳一晒,车内温度会迅速升高。如果孩子留在车上就会因高温而中暑,重度中暑甚至会危及生命。类似的事情每年都有发生,教训惨痛。
家长在平时应教会孩子一些车内自救的方法,比如告诉孩子车门的解锁键在哪里;如果孩子自己打不开车门,要及时向外呼救,拍打车窗、按喇叭或者按开双闪引路人注意;用尖锤敲碎车窗四个边角逃出。
此外,不要贴过暗的车窗膜,车内准备儿童哨子、小喇叭等发声玩具,能让孩子在紧急时吹哨子求救。家长更不要抱着“就离开一会儿”的侥幸心理,下车时检查全车,别因为一时疏忽而造成难以承受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