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后,各地春季招聘大幕陆续开启。人头攒动的求职人群中,缺乏社会经验、防范意识薄弱的大学生群体成为一些骗子的目标,他们打着“招工”“介绍工作”的名义对大学生群体实施诈骗。
为帮助大学生朋友们顺利从校园步入职场,新华网大学生就业创业公益律师团通过设立公益咨询邮箱(gongyilvshi@news.cn)、开放新华英才公众号咨询入口等方式,为大学生在就业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类法律问题提供公益援助。
北京市中友律师事务所执行主任、新华网大学生就业创业公益律师团发起人之一夏孙明律师依据实习、兼职、求职、就职、创业等不同的场景中,总结了毕业生朋友们在求职过程中的可能遇到的常见问题,并提供了应对措施:
(相关资料图)
1、切忌因求职心切被不法分子诈骗钱物。
【温馨提示:抵押身份证、学历证,收取任何押金或风险金,或者以服装费、体检费、培训费的名义收取任何费用都是违法的!
应对措施:碰到类似异常情况,应谨慎应对,可广泛咨询导师、前辈或者咨询新华网大学生就业创业公益律师团(gongyilvshi@news.cn)以获取帮助,还可以拨打12333咨询。】
2、任何对学历、性别、籍贯、身高、长相的要求,都是就业歧视。
【温馨提示:教育部发文要求做好2023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在各类校园招聘活动中,不得设置违反国家规定的有关歧视性条款和限制性条件。
应对措施:如果遭遇就业歧视,一定保留相应的证据,如聊天记录截图、通知邮件等,可以通过人社部门、劳动监察部门举报,也可以联系新华网大学生就业创业公益律师团的公益律师帮您维护自身平等就业的权利。】
3、没有经过求职者同意就随意撤消已发出的OFFER、解除三方协议的做法属于违约行为,应当赔偿求职者的损失。
【温馨提示:发了OFFER后取消,或者签了三方协议之后毁约的行为,不仅会给毕业生的求职及心理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甚至会给应届毕业生带来其他不必要的损失。
应对措施:投递简历面试、签订三方协议之前,多通过网络搜索应聘单位,关注其历来的招聘情况,如果该企业经常出现跟毕业生签了三方协议后毁约的行为,建议慎重考虑。法律上索赔的损失完全无法弥补失去其他工作带来的潜在风险。】
4、求职者应充分了解自己签定的劳动合同、劳务合同、实习协议所对应的权益,尤其是要关注自劳动合同上签定的入职之日起,企业应依法为员工缴纳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
【温馨提示:履行劳动合同期间,不存在试用期不缴纳社保和住房公积金的说法。如果不签订劳动合同,员工就无法核对自己的岗位、薪资、福利待遇。如遇其合法权益被企业侵害也拿不出相应凭证。所以,法律规定,如果企业超过一个月未与员工签劳动合同,应当按照员工工资支付双倍工资的补偿。
应对措施:企业应于员工入职当月就为其缴纳社会保险及住房公积金,如果公司恶意不缴纳,可以向公司所在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向包括:劳动监察大队、社保中心、公积金中心等相关部门投诉,人社部门会很快要求公司整改补缴,否则会给予相应的行政处罚。】
5、入职后,不存在试用期随时解除劳动合同的说法。
【温馨提示:试用期解除劳动合同,必须证明员工不符合该岗位录用条件,如果企业无法提供岗位录用条件,或者随意在员工试用期解除劳动合同,都是违法、无效的。
应对措施:一旦发生类似合法权益受侵害的情况,及时联系当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也可以联系新华网大学生就业创业公益律师团的公益律师。】
大学生富有想象力和激情,是创新创业的有生力量,无论就业还是创业,都是学以致用、回馈社会、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很好的方式。夏孙明表示:“通过进入优质的企业平台获取相关行业经验,积累技术与认知后再创业,我觉得是大部分学生‘毕业到创业’更稳妥的路径。真正的热爱、对自身技能深深的自信和对这个世界深远的认知对于创业而言至关重要。”
新华网大学生就业创业公益律师团:
新华网大学生就业创业公益律师团由新华网携手国内多家知名律师事务所于2022年7月15日在京正式成立,成员遍布全国主要大中型城市。
新华网大学生就业创业公益律师团通过设立公益咨询邮箱、定期进行普法活动、开展公益法律援助等方式,帮助大学生规避就业过程中的法律风险,保护合法就业权益,同时,为创业中的大学生提供股权设置、商业模式、商业合同、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等援助服务,共同为毕业生就业创业营造良好氛围。
广大学子可以通过新华英才微信公众号,进入“中国就业力”新华英才公益律师团队页面,直接联系公益律师团队咨询相关问题。平台上线的避坑指南、职场干货等优质知识普及视频,供广大用户免费观看,全方位提升自身维权能力。
新华网大学生就业创业公益律师团公益咨询邮箱:gongyilvshi@news.cn